【導視】
【解說】他在前線火線入黨
【同期】我的首長他跟我講,他講我是黨員,我先上。
【解說】放棄“金飯碗”下海經商,他卻欠下巨額外債。
【同期】那個時候說100萬的話,在90年代,你這一生一世你都還不清。
【解說】成為村黨總支書記后,他上任的第一天語出驚人。
【同期】我的永成村村集體收入達到1000萬,我一報出來以后,大家好多人用眼光都看著我。
【解說】初心不改,底色不褪,展望未來他也有自己的“小目標”。
【同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干。
【解說】《城市面孔》老兵邢青松:固城湖大堤上的旗幟,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主持人出鏡】
南京市高淳區水網密集,水產養殖業興盛。提起這里的固城湖大閘蟹,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這就是邢青松。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十三次黨代會代表、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高淳區磚墻鎮永成村黨總支書記。邢青松有著諸多的頭銜,而他最看重的,是曾經參加過前線作戰的退伍軍人這個身份,他說,這是他的人生起點和人生底色。【主持人和邢青松見面寒暄】
【主持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算見到了,邢總您好。
【邢】歡迎歡迎,歡迎您來到我們螃蟹博物館。
【主持人】我看這照片里哪位是您???
【邢】這個(指出來)
【主持人】站在最中間C位啊。您剛才說到咱們這個螃蟹節有十九屆了,十九年,你說咱們人的一生當中有多少個十九年啊,幾乎是貫穿了您整個最黃金的年華。
【邢】對!我是我們從一屆到十九屆(都參加了),我是螃蟹節的見證者,也是螃蟹節的參與者,更是螃蟹節的受益者。
【落座訪談】
【主持人】今天我們是來到您的螃蟹產業園。其實說實話,我剛剛一踏進您的產業園的大門,就看到了各種各樣以螃蟹為原型的各種標志,然后還有一些logo。其實給我的第一印象就覺得您對螃蟹事業真的是有著非一般的專注和感情。所以今天我也想來跟您聊一聊您的螃蟹事業。我在昨天的采訪準備工作當中,其實有一點是特別吸引我的,就是您最開始的身份的轉變。
【同期】我18歲響應國家號召,積極要求報名參軍,1983年,終于圓了我的夢,我成為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
【解說】1985年,在槍林彈雨的老山前線戰場上,邢青松火線入黨。也是從那時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凡事沖在最前面成了他的人生信條。
【同期】我們在戰場上,一般都是黨員沖在前。那個時候我還不是黨員,我們在一起有一次戰斗中,他這句話確實以后我都記了一輩子,到今天我都記憶猶新,然后我就積極要求在前線火線入了黨。我想我入黨了,入黨以后也要成為他這樣的人。
【解說】退伍后,邢青松轉業到高淳的一家銀行上班。1992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下,他帶著一腔熱血下海創業。
【同期】我在部隊立了戰功,農村戶口轉城鎮戶口,政府給我們安排了工作,然后我就分在銀行工作。改革開放的時候,就是一部分人要下海,一部分人富起來,所以我也響應這樣的一個政策,主動下海經商。那個時候我年紀確實很輕,28歲,血氣方剛所以我說國家有這樣的政策,我先下(海)。
【主持人】其實我能想象得到您當時放棄銀行的工作到下海,肯定很多人不同意對不對?
【同期】對。那個時候我們銀行待遇也很好,所以連我的父母、家里的親戚朋友,包括我的戰友都反對。有好多人不知道我的人說,這個人肯定給銀行開除了。我的父母生了三個女兒, 就我這一個兒子,他怎么能肯讓我從銀行這么好的單位出來啊。
【主持人】父母的落差基本上從天上到地下
【同期】那肯定不行啊,他那個年代,我父親現在七十幾歲八十來歲了,他那個年代的人理解不了啊。
【主持人】怎么反對的呢?
【同期】父母他不許你出來干。他講你出來干的話人家以為你出什么問題了,他們都沒有面子,你在銀行這么好的工作,你為什么出來到市場上賣魚賣蝦,現在到田間養螃蟹。
【解說】在周圍人的勸誡、阻撓、不解和惋惜聲中,邢青松還是毅然放棄了“金飯碗”,投身螃蟹的養殖和銷售中。
【主持人】大家都不太理解您的舉動,當時您的心理活動狀態是怎么想到要去下海創業來做螃蟹這一塊的?以前有接觸過嗎?
【同期】當時我們高淳信息比較閉塞,再一個我們高淳人出去以后 “高普話”(高淳普通話)講的也不好。到其他地方去了,我們在部隊有時候,我們好多人聽不懂我們的“高普話”(高淳普通話),所以主要是語言不方便的情況下,好多人都不敢出去。我們的產品,你比如講螃蟹,當時螃蟹價格很高,我最記得半斤(重)的螃蟹要賣到300多塊錢, 當時那個年代要賣到300多塊錢。
【主持人】300多塊錢,那真的很貴了!
【同期】所以我們本地人都一般不出去銷售,是外地人到我們高淳來拿螃蟹,拿它到其他地方去賣,所以好多事情就是我們養螃蟹的人,沒有話語權,沒有主動權。
【解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高淳人,從小生活在魚米之鄉,讓邢青松對水產品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立志要把固城湖的螃蟹做成全國知名品牌。當時的邢青松認為,只要貨好,不愁沒有市場。
【主持人】我想問您當時的創業的過程順利嗎?一開始。
【同期】很難。當時我也不懂,對這個螃蟹真的是個外行。然后我在上海,我到那邊去賣。100塊,掙5塊錢一斤,結果沒想到的是什么,就是螃蟹它是水產品,它有水分。你比如講一個平4兩的螃蟹,在高淳是4兩,你到了上海很可能只有3兩8、3兩9, 當時的價格就是說,你4兩(重)以上的價格就是100塊,4兩以下 3兩8、 3兩9的螃蟹,也只有90塊,甚至85塊,沒想到到了上海虧錢。
【解說】從1992年下海,到1994年,兩年的時間里,螃蟹沒有為邢青松帶來預想中的盈利,反倒讓他欠下了100多萬的外債。
【同期】賠了這么多錢,你不管到哪個地方去上班,你永遠都還不了這個錢。那個時候說100萬的話,在90年代,你這一生一世你都還不清。那個時候走投無路啊,不敢面對,不是說不給錢的問題,那個時候是沒有錢給人家,飯都吃不起。
【主持人】關起門來躲債的時間有多長?
【同期】一個下半年。
【主持人】半年,整個半年時間都是這樣度過的?
【同期】對。當時我抽煙,那個煙不好,一兩塊錢的煙,整條整條擺在房間里,那個時候她(妻子)也沒錢,她去賒過來以后放在家里。
【主持人】愛人怪您嗎?
【同期】她也沒怪我。
【同期】邢青松的妻子 李愛珍
欠了那么多債的時候,我們倆在家里面算賬,真的是抱頭大哭。那個時候確實是挺艱難的,憑我當時在石油公司上班,幾百塊錢的工資(維生),然后(邢青松)因為心情不好,我還得買一條煙給他抽。記得有一年把他關在家里面,整整一個月都沒有出門,然后外面的人在討債,都是我一個人去應付。
【解說】即便在今天看來,100多萬也是一筆沉重的債務。但是作為一名從戰場上走下來的硬漢,邢青松并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擊垮。
【同期】那個時候其實我,作為我來講,雖然講虧了這么多錢,我的精神沒有崩潰。
再大的困難我都挺過去,在哪里跌倒就在哪爬起來,比起我犧牲的那些戰友,我們已經好多了。我們在那個環境下都能生存,我說到了回來以后,雖說是虧了一點錢,這個命沒有虧掉。
【主持人】其實聽您說到這兒,我有點明白了,為什么在那樣的一個年代,頭三年創業在虧了100萬的情況之下,可能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了,但您當時堅持了下來,我覺得這段當兵的經歷應該是對于您今后對付事業上的一些挫折,應該起了一個非常積極和正面的作用。
【同期】對,沒有這段經歷也不可能堅持這樣下去。
【解說】經歷了半年的低潮后,邢青松振作起來,著手深入分析市場行情。妻子依舊在背后默默支持,協助他跑銷售。村里的農民兄弟更是主動向他伸出援手。
【同期】當時確實是我們的農民兄弟一步一步地把我扶起來了,讓我們把螃蟹去收購,把螃蟹賣完了,掙了錢以后再把借款還給他,是這樣一步一步地這樣做起來的。
【主持人】其實說實話,當時您身邊的農民兄弟們把螃蟹賒給您去賣,他們有沒有想過說咱們要是繼續虧,或者說還是不賺錢,該怎么辦?怎么說服他們呢?
【同期】因為平時我在收購螃蟹的時候,跟他們養殖螃蟹收購螃蟹打交道的時候,我這個人他們也很認可,他們知根知底,雖然虧了這個錢,不是說是把這個錢用其他地方去了,是真正的在營銷上面虧掉的,他講你應該有這個基礎,我們賒給你能掙得回來,他們很相信我。
【主持人】是對您為人的認可,還有能力的認可。
【同期】他對我們很認可,其實我們在這幾年在一起,大家都很相信我。
【解說】為了不辜負村民們的信任,邢青松一直在探索新的道路,從哪里栽了跟頭,就要從哪里站起來。
【主持人】您當時的扭轉局勢的一個經營理念和模式是什么呢?
【同期】我在螃蟹的規格品質上栽的跟頭,我要把這一塊怎么樣做好。所以每天,我把小的螃蟹,每天我都拿著5斤、10斤的,我自己蒸自己煮,我看螃蟹,你比如講螃蟹活的,我看一下里面的肉、黃、膏是多少,然后煮了再實驗,再看到底螃蟹怎么樣,所以我通過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實驗,我對螃蟹一步一步的,我就能越來越了解螃蟹。到現在為止,螃蟹活的,你在這個地方爬,我知道這個螃蟹的黃有多少?它的肉質有多少?它的飽滿度有多少?這個我都能把它分析得一清二楚。
【解說】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邢青松還花費20萬元購置了一臺激光雕刻機。
【主持人】我還記得有一年我過來吃螃蟹的時候,第一次看到在咱們螃蟹殼上,其實看到您的名字,其實說實話我幾年前就已經知道您了,但是因為今天咱們采訪第一次見到您,那個時候我就在想,怎么會有人想到要把“(邢)青松”這兩個字刻在螃蟹的殼上?
【同期】我要讓消費者知道我這個品牌,我這個品質,主要是為這個目的。我把我自己的名字打上去,如果質量不好的話,發現質量不好,消費者可以來找我,我來認賬。如果講我螃蟹進了飯店,我當時跟飯店那邊也承諾了,我說你十個螃蟹只要有一只螃蟹不好,你在餐桌上,這桌菜我全買單。
【解說】靠著誠信經營,邢青松的品牌打響了名聲。來自固城湖的螃蟹不但賣到了全國各地,還領取到南京市第一張水生動物自營出口資格證書,遠銷海外。
【解說】2001年,首屆固城湖螃蟹節開幕,固城湖螃蟹的品牌效應開始顯現,市場的供銷兩旺讓邢青松的生意也跟著火紅起來,那一年他實現扭虧為盈,賺到了20多萬元。自己賺到了錢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讓其他農戶也能靠螃蟹發家致富。2008年,他牽頭成立了青松水產專業合作社。
【主持人】當時怎么想到從一個人開始干這個事兒,到去要成立一個合作社?
【同期】一方面我們抱團發展,第二方面就是我們的客戶來了以后,我們有足夠的貨源給他們。因為好多大的我們的客戶來了,你必須要有優質的螃蟹,他比如講要3000斤要5000斤,要1萬斤,你要有這個量,所以我把以前借錢給我這幫人都召集起來開了個會,然后大家都很同意說我來組建這樣的專業,然后當時組建只有94戶。
【主持人】就94個人參與了?
【同期】參與了以后,第一年我們把螃蟹,把這94戶的螃蟹賣掉了以后我們還分了紅。
【解說】僅僅一年的時間,合作社就從最初的94戶擴展到了1199戶。來自無錫、興化的外地養殖戶也慕名而來,紛紛加入其中。
特技轉【同期】青松水產專業合作社社員 沈宏斌
那就是等于價格上它有個保護價給我們收購,所以我們要把螃蟹養好,銷售的事就不管它了, 把螃蟹養好我們就能賺到錢。
特技轉回【同期】我當時就是說,只要你們一心一意跟我干,絕對虧不了本。為什么我們有個保底價收購,你們行情不好的話,我們來收,你只要把優質的螃蟹養出來,我們在這個市場,我們來賣個好的價格。
【解說】2014年,為了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邢青松又提議在合作社里組建黨委。
【同期】因為我們聯社有一百多個黨員,我把這個事情跟我們鎮里面去匯報了,我們這里面立馬跟我們區委組織部反映,區委組織部很認可,我認為就是說我們要把黨的力量加強了,我們螃蟹養這一塊效益就更好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這些先富帶后富,黨員帶群眾,是這么一個管理組,一手抓黨建,我們一手抓生產,所以現在我們合作社聯社黨委現在108名黨員,現在大家積極都很高,熱情都很高漲。每年我們要發展,每年都1到2個名額,我們把優秀的這些青年要培養成黨員。
【主持人】慢慢的咱們黨的隊伍也在您的合作社越來越壯大。
【同期】對,越來越壯大。
【解說】一路走來,青松水產專業合作社不但贏得了老百姓的擁護,也收獲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全國百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先進集體、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一塊塊沉甸甸的獎牌記錄的是那些和鄉親們一起奮斗的日子。
【解說】今年七月,邢青松有了一個全新的身份——高淳區磚墻鎮永成社區的黨總支書記。上任的第一天,他就給自己定了一個一點都不輕松的目標。
【主持人】我了解到您在今年的區委擴大會上,您發言,作為村總支書記發言說,我要讓咱們村的總收入從0元實現到1000萬元的增長,您干嘛要一上任就給自己定一個這么大的目標,不覺得這個壓力很大嗎?
【同期】是的,我在今年我們區委擴大會上,我是代表村黨總書記去表態發言的。我講到2020年,我的永成村總經濟收入達到1000萬。我一報出來以后,大家好多人用眼光都看著我,也有掌聲。我認為1000萬對我來講,我有這個信心。為什么?因為我村里面它這產業,主導產業就是螃蟹產業,我怎么樣把這個產業再做強一點,做細一點,我有這個信心來做這件事情。
【雨聲+畫面轉場】
【摳字】2019年12月25日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所長潘建林考察蟹塘
【外景同期】下半年的時間很緊張,我們把塘清淤了以后,把它進行消毒,消毒后要暴曬,暴曬了以后下一步要投放苗種,如果這個時候不抓緊請潘所長,省里的專家來給我們指導的話,我們就來不及。
【解說】雖然作為村黨總支書記的邢青松公開表態,他要在2020年讓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0萬,但是今年螃蟹行情并太好,豐產不豐收。因此,這一天雖然下雨,但是約好了水產專家前來技術指導依然按計劃進行。
除了要提高養殖技術,這兩天邢青松還在忙一件事,就是把村民個人的養殖水面以村集體經濟的形式流轉過來,養殖水面將達到兩萬畝,形成規?;?、標準化養殖。
特技轉【同期】青松水產專業合作社社員 沈宏斌
發展規模農業以后(向)老百姓承諾,把我們的塘流轉以后,我們如果愿意到這個公司來打工,他要希望養殖戶可以進來參與打工,他給我的租金,還有分紅。
特技轉回【同期】我們一畝地1000塊錢一畝的租金不能變,然后我們的分紅收入1000塊錢不能變,我們村民的打工收入不能變,三個不能變。正常的我們一畝地收入好的話,在3000(元)左右應該是沒問題。這種模式改變了以后,第一個,我們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富了我們村民的口袋,也富了村民的腦袋。因為他們人出來以后,這個事業更開闊了,然后最終就是說我們達到了共同富裕的這個目標。
【主持人】我給您總結一下,您的商業模式應該就是從聯社到基地,到農民到品牌,到專賣店再到公司,然后從最開始的一人富裕到后來的合作社富裕再到現在的全村人一塊富裕。
【同期】不,這一次不是全村了,這次我們是全鎮了。
【主持人】全鎮人!
【同期】對,因為我們全鎮14個行政村,他們在這個區域的面積都全部納入到我們這個村集體公司來了,然后到時候他們都會受益,每個我們磚墻(鎮)的村民都會受益。
【解說】奮斗的這些年里,肩上的單子越來越重,邢青松卻甘之如飴。
【同期】不管角色我怎么變,你理事長也好,書記也好,董事長也好,會長也好,雖然講身份變了,我帶動農民致富的這個心沒有變。
【主持人】初心未變 決心沒變
【同期】對,一步一個腳印的,我一直在做這件事情。
【主持人】您看今天咱們在這聊天,其實時間過得特別快,已經是在2019年的年末的這樣的一個時間段了,一轉眼馬上就要跨入2020年了。那么在2020年我國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知道您作為一名農民企業家,同時也是作為一名村黨總支書記,您身上的責任和擔當,您覺得是什么呢?
【同期】我也是牢記我們習總書記講的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干,把我們合作社的社員讓他們共同富裕,這是第一步。第2步把我村里面集體經濟要抓上去,讓我們村民要收益,讓他們共同富起來,把周邊的我們的農戶都要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起來。
【解說】采訪臨近結束,我們在邢青松的辦公室里看到了當年他在前線作戰時的老照片,翻起照片記憶仿佛又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加炮聲、槍聲音效】。
【現場同期】那個時候我們在戰場上,都有一個光榮彈,萬一你(被敵人)俘虜了,自己要拉下那個光榮彈,要犧牲自己,絕不當俘虜。
【解說】辦公室最醒目的位置上擺放的是他的入黨志愿書。邢青松再次和我們談起他火線入黨的經歷。上面的手印是當年在前線時咬破手指按上去的。三十多年過去了,鮮紅的血跡依舊清晰如初,一如他曾經許下的誓言,不曾改變。這就是邢青松的初心。
【畫外音/現場】敬愛的黨支部,我自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像小苗盼望陽光雨露那樣,我殷切希望能早日一天投入您慈母般溫暖的懷抱,在您的關心教育之下,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邢】這是我18周歲的時候寫的入黨志愿書。
【主持人】確實,您之后的所作所為我覺得也是充分地兌現了您當時入黨的承諾。
【后主持】從胸口掛著兩顆手雷,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戰場,到一猛子扎進自主創業的海洋,再到今天的帶領更多村民致富,這一路走來,邢青松初心未改,底色不變,心中有信仰,行動有力量,他猶如一面插在固城湖大堤上的紅旗,永不褪色!好,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節目,再見!